高齡福祉科技研究所 > 本所簡介 > 發展方向與重點


    高齡福祉科技研究所將以人性為本、以高齡福祉為念、以科技為用,著重於發展高齡化人口所需良善環境與生活之支持科技:重點包括環境互動、行動、溝通等議題所謂良善之高齡者環境與生活支持該包含那些呢?若依若干學者所建議之高齡友善城市內容檢視 ,至少包括8大面向,分別是硬體設施的「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交通運輸」及「住宅」;軟體部分的「社會參與」、「敬老與社會融入」、「工作與志願服務」、「通訊與資訊」及「社區與健康服務」等。高齡者良善環境其主要精神在於透過軟硬體設施的建置與推動,完善高齡者環境、生活與健康照護之支持系統,提供高齡者在各方面都有安全感、獨立感與尊嚴感之生活環境;讓高齡者能「老有所為」,活躍老化,退而不休;「老有所養」,健康老化,縮短高齡者失智失能的期程,延長其健康的生命;以及「在地老化」,型塑適合高齡者安居養老的環境,減輕人口結構轉變帶來的挑戰。而以上諸多面向均可透過高齡福祉科技之研發、導入與融合獲得改善,讓高齡者獲得具包容性及可及性的生活環境,並能促進高齡者活躍老化。為了能集中發展特色,擬成立之高齡福祉科技研究所將選定下列三個面向做為未來之發展重點。

    智慧化與友善化空間科技發展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遵行孝道、敬老尊賢、長幼有序的觀念,讓台灣推動敬老與社會融入面向較為領先,如:禮讓高齡者、公共交通系統讓座風氣,讓高齡者在公共事務或商業上獲得優先被服務的機會等等。然而,對於高齡者生活重心之「住宅」,相關之創新與發展卻相對遲滯,使得高齡者可選擇之獨立及安全的生活環境較為缺乏(除少數極為高檔之高齡者住宅之外)。適合高齡者獨立及安全的生活環境應包含乾淨與健康之休憩環境、人行安全與友善之建築空間、適量合宜之生理支持(如廁所、短暫休息)等層面。而運輸工具的可及性與可負擔性,則是影響高齡者行動方便的關鍵因素。其中又包含可及性、可負擔性、可靠性與頻率、合宜之目的地網絡、對高齡人口友善、安全與舒適之大眾工具、妥適與充足之停車空間、以及完整之整合資訊等。

    發展智慧化居住空間的目的,是希望讓人們享受安全、健康、便利及舒適的生活品質,而後導入科技生活化的概念,整合永續環保與智慧化等相關技術,方能開闊以人為本的智慧化居住空間。探討智慧化居住空間的成功與否,除了空間功能的價值是否貼近使用者之外,人機介面(HCI, human computer interface )是另一個重要關鍵。例如發展高齡者住宅與居住者生理狀況之非察覺性(non-conscious)方式監測技術,以住宅(household)為監測資料傳送、儲存與分析的基本單位,建構子女、照護者和高齡者互聯之平台,讓高齡者能有途徑自助獲得生活資源與健康照顧,並能適時能獲得符合社會文化價值、來自家庭及社區的支持、照顧與保護。而此一智慧住宅之發展,其最終目標則在於協助高齡者獲得獨立自理之居住、生活、照顧與治療的處所,使其能享有人權和基本自由,包含了高齡者尊嚴、信仰、需求、隱私及決定其照顧與生活品質的權利與機會。

    而隨年齡之增長,高齡者之生理與心智均會出現退化,包括行動遲緩、活動意願降低、記憶衰退以及注意力不意集中等現象,因此對於住宅與環境之安全與有效性使用,變得相對依賴。生活空間與環境之妥適性對高齡人口的行動力、獨立性與生活品質有決定性的影響。智慧化高齡者生活環境應提供住宅、社區和社會服務間完善之連結關係,才能為高齡者的獨居生活與生活品質提供良善之支援。因此本所將以科技方式研發高齡者友善的居住環境,主要係以「環境介入(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科技發展無障礙空間與建築物,提供高齡者便利的住宅生活機能、完整的健康照護、人際溝通管道、社區參與機會等,以滿足高齡者「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的需求。將發展應用之科技包括網路技術、環境感測與物聯網等現代科技,並以人文與創新思維改造或設計適合高齡者之智慧型環境,透過網路與雲端技術,將高齡者亟需之環境與生活支援系統(如醫院、社福機構、超市、交通網絡等),連成一個即時反應與可及性高之智慧型生活空間,這將會是高齡化社會環境建置之首要研發議題,也是高齡福祉科技研究所擬定發展之的第一項重點方向。

    具體而言,此重點將著重於研發高齡者之智慧住宅相關技術,包括

  1. 友善環境設計與改善:環境需求分析與客製模組化設計
  2. 智慧科技應用與監控:以雲端與物聯網技術,建構智慧化住宅網絡

    肢體與行動支援系統之科技發展

    肢體功能之弱化與衰退是高齡人口最為普遍的現象,也是高齡者行動不便,逐漸與周遭環境失去連結,進而導致生活封閉而加速老化之重要因素。此外若其活動因而降低,更會逐步引發各種高齡慢性疾病之惡化,最終則逐漸無法自理生活,變為需要特別照護之族群。

    高齡者行動力之維持涉及高齡者自我生理健康與機能維持,以及其行動方式與所處環境之配合。有關生理機能部份可透過醫療、復健、輔具等手段給予高齡者行動能力之維持與改善;而環境部份,除各種傳統之無障礙空間建置外,其實更最要的是如何透過科技與通用設計原則,為不同狀態之高齡者設計能與環境充分融合之肢體與行動支持系統,讓高齡者不論是在室內或戶外、居家或公共場所、靜止或移動,均能安全、有效地維持其行動能力,此將為高齡者所面臨而亟待克服的重要議題,也是高齡福祉科技研究所擬定發展之的第二項重點方向。

    具體而言,此重點將著重於研發高齡者之行動支持與輔助科技,如

  1. 個體暫態性行動支持技術與建置設計
  2. 行動支持與輔助科技和環境融合之應用設計

    溝通與資訊互動支援系統之科技發展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資訊的流通對行動較為不便的高齡者而言相當重要。在已開發國家中,高齡者可以從不同的管道與不同的媒體,獲得各式各樣的資訊,不僅得與外部環境保持適當之連結,更可以透過資訊之獲取,以強化與優化獨立生活之維持與品質之提升。但是在開發中國家,高齡者獲得資訊的管道則很有限,所以容易害怕因為失去資訊來源,而產生被主流社會淘汰的心理。特別是偏鄉地區的高齡者,因為資訊接收不足,不僅生活嚴重封閉,更常進而成為被詐騙或喪失應有權益之弱勢族群。

    資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的快速崛起與普及,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今天,人們可以透過任何資訊通信設備或裝置,隨心所欲的獲得想要的資訊及訊息。日新月異的科技已無形的顛覆人們的生活形態。行政院於 2006年的「產業科技策略會議」中,便強調應善用ICT優勢,以「便利新科技、智慧好生活」為主軸,開創其應用價值,期盼實踐智慧化居住生活願景。

    現代化之資訊之應用除了資訊本體外,尤其朝向更多樣化之視訊與影音多媒體,妥適運用資訊科技可讓高齡者能有效與外界連結,例如使用網際網路可以增加教育學習、電子郵購或娛樂的機會,透過電子郵件或行動電話可以增進人際之間的互動。這些資訊科技之應用將可以預防、減緩高齡者老化的感覺、認知及生理機能衰退,更可增加高齡者溝通、娛樂、學習及服務、甚至是再行參與職場工作等機會。而這些資訊之擷取、解讀與應用,其實有賴於強健視聽與多重感官能力之維持,而這正是高齡者生理所逐漸弱化之一環。如何協助高齡者強化視聽能力,進而與現代化資訊多媒體進行有效之連結,將是高齡者能否有效應用現代化資訊科技之關鍵因素,因此聽語與視覺能力之維持、強健、以及與資訊科技有效介面連結技術,將是高齡福祉科技研究所擬定發展之的第三項重點方向。

    具體而言此重點將集中於發展高齡者之溝通與訊息擷取、交流與應用科技,包括

  1. 聽覺、視覺等感官能力之復健、強化、代償與衍生技術
  2. 多元性資訊分析、擷取與推播技術
  3. 資訊應用與回饋技術設計

    綜合而言,本研究所將針對高齡者環境、生活與健康照護等問題之探討,透過科技介入以提昇高齡者生活品質,我們特定義此一科技發展為「高齡福祉科技」。不同於一般科技之發展模式,「高齡福祉科技」將會是一門新興跨學科整合領域,在高齡福祉科技開發之際,將運用社會科學方法瞭解高齡者希望科技如何幫助他們的生活,並在科技開發過程中與高齡者溝通以了解科技對高齡使用者社會心理層面之影響,如此將可以使未來高齡福祉科技的發展更貼近高齡人口的需要,也可使我們更瞭解科技介入高齡者生活所造成的影響,使科技的研發過程能具備社會文化敏感度。